top of page
從布萊希特《四川好女人》到希梅芬尼《金龍》
──看史詩劇場的時代意涵之流變
From Brecht The Good
Woman of Setzuan to Schimmelpfennig Der goldene Drache ── to see the epic theatre’s change in the times
論文 /吳欣蓓
作品簡介
布萊希特在二十世紀中期提出了史詩劇場這一劃時代的劇場理論,認為觀眾應該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正在看戲,而不是盲目認同劇中人物。為達目的,其中一個手法便是「疏離效果」,《四川好女人》是此一劇場理念之下的作品,六十五年後,由希梅芬尼創作的《金龍》也承襲了史詩劇場的脈絡。
一個理論在歷史長河之中,必然有其延續與斷裂,透過解析這兩部戲劇之間的脈絡性以及差異性,我們可以了解史詩劇場理論核心本質的不變,以及在運用層面的轉變。更能探查由劇場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的轉變。

從布萊希特《四川好女人》到希梅芬尼《金龍》──看史詩劇場的時代意涵之流變

從布萊希特《四川好女人》到希梅芬尼《金龍》──看史詩劇場的時代意涵之流變
1/1
創作動機
決定寫論文是想要挑戰自己的能力,而決定寫這個題目則是因為在表演學作了《金龍》這齣戲,在深入了解這個劇本的同時,也迷上了這個劇本,將他作為一篇論文的主角之一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。而為什麼進一步延伸至布萊希特,那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團隊/一人團隊
愛讀書,愛寫字,但當讀書寫字變成工作時常感焦躁,可是寫到進入狀態後又甚感愉悅,矛盾矛盾。
指導老師:陳儒修

bottom of page